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中心副主任江滨教授受邀参加“启思会”并做 “关于重塑中国创新疗法支付体系的思考”主旨演讲

发布日期:2024-11-20

字号:

2024年11月13-15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主办,主题为“创新十年·未来十年”的2024·第十六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在成都顺利召开。此次行业盛会吸引了来自政府、行业、学术界的多方关注,现场参与者超过千人,更有超2万人观看线上直播,共同探讨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教授作为唯一一位高校政策研究专家代表,受邀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image.png

江滨教授以《关于重塑中国创新疗法支付体系的思考》为题,深入剖析了创新疗法支付体系的政策背景、现状及挑战,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提出了创新疗法支付体系的重塑方向及应对策略。

通过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江滨教授指出,中国医药领域正在面临众多的挑战与机遇。在“三医协同”框架下,多项政策密集出台,对行业影响巨大,尤其是医保领域正在加速构建“1+3+N”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中代表“N”的商业健康保险正是创新疗法支付的方向,需要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基本医疗保障的局限性。

CAR-T作为创新疗法的典型代表,国内已有6款产品上市,多达95项临床试验仍在持续发力。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创新药物支付体系下,基本医保“保基本”属性与CAR-T高昂治疗费用的矛盾难以调和,导致多款CAR-T转战商业健康保险,如CAR-T已纳入40多省市惠民保并获得赔付。同时,复星凯特作为中国首款CAR-T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的生产企业,开发出“按疗效付费(PFP)”的保险项目,赔付金额最高达60万。放眼国际,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家分别采用分段支付、按疗效付费、按真实世界证据支付等方式,分担CAR-T高昂治疗费用的风险,同时提高创新疗法的可及性。

在探索中国的创新疗法支付体系过程中,江滨教授提出“两点思考+一个建议”:

思考一:“商保增量”模式,即探索国家医保局指导、多部委协同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层面惠民保特定药品目录的准入和支付模式。与国家医保药品谈判同步,通过企业申报、专家二次评估、递交材料、底价测算、现场谈判的方式,将年费用较高,经综合价值评估和专家联合评审推荐纳入商保目录的创新药物纳入国家层面商保目录,并在落地阶段根据商保目录更新地方惠民保目录,探索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

思考二:“商社融合”模式,即探索国家层面商保主管部门先行、医保主管部门协同基础上,商保先行落地支付、医保随后谈判支付的模式。在国家层面,先由商保主管部门牵头、国家医保局协助,为高值药品制定商保药品目录,并探索成熟的落地模式。在成熟的商保报销后,患者自付费用低于50万的高值创新药品,纳入国家医保药品谈判的申报范围,通过现行医保谈判模式确定医保支付标准,国谈落地后进行商保、医保一站式结算。

行业建议:面对未来准入环节的多重挑战,建议细胞与基因疗法行业应开发临床研究场景及RWE场景下的多维度证据,以确证产品价值、降低不确定性和提升准入可能性。若疗法尚处于临床研究,可以考虑加载药物经济学,便于为后期提供经济相关决策支持;若疗法以单臂试验获批,后期应该注重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外部对照等方式,对比证明临床获益和价值。